《起點。生活開始自由式》

  • 空間性質:住宅
  • 空間成員:大人 2 位
  • 空間面積:30 坪
  • 主要建材:超耐磨地板、仿岩地磚、橡木木皮、寮國檜木、鐵件

為了建立客廳的主體性,面朝電視的形式化沙發組是唯一的選擇嗎?屋主習慣不受拘束的坐臥方式,彼此有更親密的眼神交流,這種精神理念能夠如何延續呢?

屋況背景

本案鄰近桃園山區,遠景可以眺望虎頭山,近景有周圍建築的鐵皮屋頂。先天格局為四房兩廳、獨立式廚房,公共空間比較局迫,採光也尚未發揮到最佳狀態。

屋主原先棲居新店市郊,男主人從前是夜店DJ(現為汽車的介面設計師),女主人成立社會企業,位於山腰上的房子雖自然性佳,卻陰暗潮濕破舊。兩人搬到桃園新家,希望空間能延續與自然的連結,不需經常開冷氣,方便在家辦公,同時有友善的公私領域界定。

設計手法

內外概念不只存在於入口大門、對外窗或陽台,在玄關門與室內之間也存在內外關係,如何在每個過渡區建立舒適的界線,影響居住者的安全感與主客相處禮儀。

延伸材質,模糊室內外界線

為延續舊家連結戶外自然、席地而坐的自在舒適感,打造出高原般的偌大木質平台。沙發臥榻區地板與戶外陽台地坪同高,榻榻米彷彿草原向外蔓延,消弭室內外界線。角落擺放現代沙發,或坐或臥輕鬆自得,用不同的姿態與環境互動,找回身體的自由度。

利用戶外材質拉長玄關的過渡空間,一路延伸至木平台,使人從屋外走進屋內,推開陽台門又到屋外,隨心跨越邊界,營造出更模糊的區域界線。

在陽台挖樹洞埋入白水木樹根,呈現從土地長出的自然意象。開放的客廳規劃整面落地窗,上半段保持透明延攬戶外翠綠山景入室,下半段使用透光不透景的風琴簾遮蔽凌亂的鄰房屋頂,控制出理想的視線範圍。

自然有禮,營造曖昧的分界

在公私領域之間設置一道實木格柵拉門,半透光半透景,令廊道角落常保光亮,不會產生暗角。門打開時是聯通開放的空間,闔上則是擁有書房的超大主臥室。客人拜訪時可透過格柵門輕聲呼喚相互溝通,格柵門視角差又能保有視線隱私,自然而然啟動禮儀開關,調節人的行為。當格柵門定義成界線時,飄逸的檜木清香又吸引人接近聞香,讓客人覺得受歡迎,不被拒人於千里之外。

精神象徵,音樂設備渲染氛圍

將男主人的DJ台、影音播放設備與鋼琴安置在廊道正中間前端,音樂迎面吹拂如沐春風,無形中強化藝術感染力。另一方面,隱藏各種3C設備,如製作櫃門片遮蔽電視、不做固定式投影機改用專屬收納櫃、收起投影布幕,為開放的空間擺設更多具生活感的物件。

冰箱式收納,多功能雙/三面櫃

規劃達60公分深的三面櫃,只用到櫃內45公分、門片15公分,就像冰箱門片櫃內皆可收納運用,近入口端用作玄關櫃,左右兩側櫃體可用作餐廳櫃與廚房櫃,開放的櫃體透過不同角度各發展出不同用途。同樣概念也應用在中島的雙面櫃,朝向廚房端收納廚房用品,靠近起居室端則設定成書櫃。收納儲藏面面俱到,使物有所歸。

主題式分區藏書,處處是閱讀角落

依據各區機能性質不同,設計書架、書櫃收藏主題相應的書籍,如沙發後方設計近4米長的ㄈ字型層板書櫃,收藏文史哲圖書;面向廚房中島側陳列關於料理、風格品味書籍,使居家宛如生活化的書店。

創新挑戰

以南向光線為起點,規劃開放式公共空間改善通風與採光。藉由廣闊的大平台創造身體自由度,藉由材質的延伸,模糊空間界線,創造更長的過渡區。透過實木格柵拉門軟性界定公私領域,引導人的行為。同時運用櫃體不同面向分配機能,在自然的生活節奏中發展出自在、有條不紊的居家美感。

日作隨筆

屋主滿意採光通風變得更好,平常使用吊扇吹涼風即可,冷氣空調鮮少開啟,尤其喜愛新居能延續舊家意境,客廳臥榻鋪設台南老師傅的手工榻榻米,將眷村蒐回的斑駁國軍老木箱修舊如舊,用作小茶几,保留時光的痕跡。

令設計師特別驚艷的,除了詳盡的顧客需求單,更表示設計靈感受屋主的舊家啟發——客廳沒有沙發,僅在地面拼接三張榻榻米,中央橫置一塊朽木,供主客對坐飲茶,傍著落地窗外的霧氣山嵐,恍如蔡志忠的禪意漫畫。

詩性的居家場景引人反思:身體為什麼會倚賴現代家具呢?難道唯有遵循形式才能稱作客廳嗎?身體是自由的、選擇也是自由的,設計應思考打破既有形式規範,讓一切自然發生。

All Projec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