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靜好。Bask in the sun》
- 空間性質:新成屋
- 空間成員:大人 2 位
- 空間面積:13.5坪
- 主要建材:水磨石、實木貼皮、榻榻米
屋況背景
基地是13.5坪的小宅,格局方正,原為兩房兩廳。屋主是一對情侶,一位是心靈瑜伽老師,鑽研印度瑜伽、學習藏系佛法,注重在空間中沈浸心靈;另一位從事幕後音樂創作,喜歡閱讀、泡咖啡、音樂創作和欣賞電影,有擺放鋼琴需求。
設計需要依據兩位屋主的生活型態,設定出不同的界限感,在空間中保有個人隱私,並滿足追求的日式老屋與歐洲老件風格,營造自然宜人、光線柔軟的環境。
設計手法
為了擴大小宅效益,共拆除三道半隔間牆,餐廳和客廳一道、房間一道,與廚房半道,並以布幕、拉門軟性區隔,讓聯而不合的空間變身大型主臥房。
工作動線,半開放中島餐廳
在玄關、餐廳到廚房之間建立一條不怕髒的工作動線,地坪在原有的磁磚上覆蓋特殊塗料,質地防水、好清潔。採購回家後,可以直接將生鮮雜物放置在中島平台上,直接帶入廚房整理、收納。
廚房隔間牆拆除半道,以開放式廚房形式連結中島餐廳,提升整體空間串連性。
屋主喜歡烹飪、煮咖啡,親友來時可以坐在餐桌,與在中島沖咖啡的屋主近距離互動。將水磨石用於中島、書桌和浴室檯面,以繽紛圖樣點綴悠閒時光。
老件傢俱成廊道端景,格柵門增添視線趣味
製造賞心悅目的走道端景,將屋主喜歡的老件家具分別放在廊道的兩端,在通往臥房端增設一道實木格柵拉門,除了能促進通透感,也能控制透視度、光線,隱隱約約地感受兩端動態與物景,彈性調配呼吸感。
拉門彈性分合,調節微妙的界線感
日本傳統和室障子門透光影但不透視,能建立恰好的心理安全屏障,這條界線也能帶動行為,讓間隔兩端的人有意識降低音量,不干擾彼此。
參照上述概念,在客廳瑜伽室與琴房之間,以及琴房和主臥室之間,分別建立一道小冰柱條紋玻璃拉門,需要工作時,可以拉起玻璃門區隔空間、模糊視線。因爲透光性良好,空間感不感封閉。當拉門全數開放時,動線可交叉走動,體驗自由穿梭的趣味。
為方便進行線上瑜伽課,在客廳架高區前緣上方規劃電動捲簾投影幕,上課時以對外落地窗為背景,不會透露居家場景。
廊道上收納,琴房作為多功能過渡空間
客廳與主臥室之間的琴房,可以利用兩道拉門控制開放度,這個過渡空間也能調節主臥室的私密性。琴房上部穿插橫樑元素,搭配透明玻璃,在高處增加通透性;面向走廊端規劃玻璃收納櫃,能滿足機能性與提升層次感。
簡樸自然語彙,塑造恬然日式老宅氛圍
為增添日式老屋氣息,將稻草梗塗料用於客廳、主臥室背牆,並佈設大量的木質語彙,玄關有實木塗裝鞋櫃,寮國檜木書桌和黑膠櫃結合鐵件和原木,表現粗樸的原木質感;架高20公分的實木地板,連結客廳瑜伽室、琴房、臥室至更衣室,接近餐廳的前緣端可供收納,搭配鋪設榻榻米,延伸清香、舒適的自然感受。
創新挑戰
陪伴或是干擾,其實只是一線之隔。本案善用玻璃拉門、格柵門,在小宅控制通透度,針對家庭成員的需求,同時照顧物理和心靈上的屏障,打造最符合生活習慣和互動模式的空間感。能用輕薄的材質,如輕型捲簾、清透的玻璃做出曖昧不明感,是有趣的設計挑戰。
日作隨筆
屋主品味佳、喜愛到日本旅遊,自行選配日式原木家具與古樸的老件玻璃吊燈,並發揮精湛的職人手作力,親自製作木層架、窗簾架,以及車縫棉麻布窗簾,與室內設計相輔相成,表現屋主特有的生命力。
日作設計總監繪製「心理需求的冰山理論」,講述屋主提出的設計需求常常只在於淺層,往下才是格局規劃和讓物件各得其所,而最終是要服務行為,滿足居住者心理上的需求,而體貼的設計來自細膩的觀察與深度的同理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